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普教育基地期终自评报告(2023——2025年度)
一、基本情况
(一)基地简介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教育基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涉及雷山、台江、剑河、榕江4县。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是由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主管的正县级事业单位。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82年6月建立,2001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10月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12年被贵州省林业厅、省教育厅、共青团贵州省委授予“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015年被贵州省科学技术厅授予“贵州省科普示范基地称号”,2019年被中国林学会授予“第二批自然教育学校(基地)”,2023年被贵州省林业产业联合会、贵州省林学会、贵州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授予“贵州省自然教育基地”,2023年11月被贵州省科协命名为“2022-2025年度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7300公顷,科普场馆设施分为室外基地和室内基地,均配备有专兼职讲解员和接待活动辅导员。
1.室外基地
(1)保护区实验区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面积30万亩,建设有3条自然教育径和1个生态定位观测站,且包含多个自然教育传统村寨。在进入保护区入口处、区内人员相对集中地、主要路口等处设立宣传碑牌20余块、智慧语音宣传杆10余个,在公路、自然教育径、自然教育营地等沿途悬挂珍稀动植物标志、警示牌300余块、设置电子宣传屏5块,向进入保护区实验区的公众介绍各种珍稀植物及珍稀动物活动规律,增加自然教育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实验区全年对外免费开放。
(2)苗圃及珍稀植物园
苗圃及珍稀植物园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内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鹅掌楸、秃杉、水青树、红花木莲等数十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并挂有标识标牌,实验并培育有多种观赏、药用及极小种群珍稀植物苗木,每天对外免费开放。
(3)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教育基地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包含1处野生动物救护医院和18个救护笼舍,配备有智慧宣传教育管理系统1套。救护中心内有猕猴、藏奠猴、红腹锦鸡及各地送来救护的野生动物,每天对外免费开放。
2.室内基地
(1)自然教育展示中心
教育基地建有200平方米的自然教育展示中心,配备有电子显示屏、展示柜/架、模型、图案、动植物标本等各类设施设备,涵盖了保护区的基本情况、自然景观、珍稀动植物、生态保护成效和民族生态文化等内容,每周一至周五上班时间免费对外开放。
(2)野生动植物标本室
教育基地建有150平方米的野生动植物标本室,有各种动植物标本2000余件,每周一至周五上班时间免费对外开放。
(3)科普宣教楼
教育基地建有500㎡的科普宣教楼,配有LED电子显示屏、音响、麦克风、桌椅等设施设备,为推动科普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
(二)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教育基地明确有1名党组成员、副局长分管科普宣传和自然教育工作,明确生态保护发展科负责组织实施科普工作,并经常督促检查落实情况。
制定有雷公山保护区自然教育十年发展规划,每年年初将科普宣传纳入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年度工作要点进行安排部署,对科普工作中的遇到的重要问题认真研究,及时解决。
制定有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普工作制度、自然教育设施设备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并严格落实。
制定有科普激励政策,将开展科普培训、讲座、活动主讲、撰写科普文章等内容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评聘管理考核办法加分项,同时将科普工作纳入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在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及年度优秀职工评选中予以优先考虑。
(三)2023年度以来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雷公山保护区科普教育基地室外场所约30万亩,室内基地展示面积约850平方米,包含科普宣教楼、自然教育展示中心和野生动植物标本室。
室外基地全年对外免费开放,室内基地周一至周五免费对外开放,年对外开放天数不少于250天,2023年至今服务公众约10000人次。
2023至2024年,我局投入80余万对生态文明教育展示厅(现为自然教育展示中心)进行改造升级,重新设计布展并增添了多个电子宣传屏及展示设施。2025-2026年继续投入70余万对自然教育展示中心进行升级,预计增添中控系统及裸眼3D视频系统等设施设备,目前正在建设中。
除此以外,2024年度还制作了300多个标识标牌对雷公山自然教育径标识标牌进行更新,并且在区内新增5个自然教育电子宣传屏。
(四)2023年度以来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2023年以来在基地开展科普活动(科普研学、社会实践、发放资源包等)情况:活动数量11个;参与人数约700人。
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等“走出去”科普活动情况:活动数量265个;参与人数9200余人。
(五)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2023度、2024年全国科普日举办主题科普活动情况:联合州县有关部门开展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雷公山自然教育科普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协力建设科技强国”2024年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共4个;参与人数700余人。
2023年以来,其他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情况: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六五环境日、全国生态日、全国消防日、苗年节、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国家安全教育日、贵州省科技活动周、国家宪法日等重要节日期间举办各类活动27个,参与人数8600余人。
(六)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建设有面向公众的自然教育基地预约平台----“雷公山自然教育基地预约系统”,主页链接为:lgsbhqyuyue.cn。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目前有管理局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官网链接http://qdn-lgs.cn/:,已发表自然科普教育相关内容220余篇。微信公众号:leigongshanbaohuqu,现关注人数1458人,已发表内容877篇。其中,2024年3月13日创建《雷公山自然科普展》合集,已发表科普雷公山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相关内容55篇,目前坚持一周一期开展科普教育。同时,发表自然科普教育相关内容67余篇。
(七)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2023年以来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400人次。
(八)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2023年至2025年度科普工作经费投入:305.88万元。
目前有专职科普人员2人,兼职科普人员79人,志愿者45人。
二、特色工作
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实际组织开展的特色工作情况。
雷公山保护区专家讲科普活动:
2025年度以来,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实施雷公山保护区专家讲科普项目,通过标本进校园、专家送锦囊、山野研学行等多元科普路径让自然教育“活”起来。
校园课堂探索生物奥秘。科普工作人员将雷公山的动植物标本、红外监测视频搬进课堂,通过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以及专家的专业讲解,引导学生们走进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
深山研学触摸自然脉搏。专家带领师生们置身原始自然环境,通过一个个小任务,带领学生们在游乐中认识身边的珍稀动植物,感受来自远古遗留的植物活化石,激发学生们探索自然的兴趣。通过放生救助成功的野生动物,将知识深化为生命教育和责任担当。
苗寨讲座赋能乡村振兴。专家深入辖区村寨开展讲座,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历,为辖区百姓带去了一份生态资源科普礼包和乡村发展锦囊。通过讲座,不仅对村寨如何利用资源提出了意见建议,更是提升了老百姓生态保护意识。
全民科普弘扬保护意识。通过标本展示、宣传展板、有奖问答、现场讲解、咨询答疑等方式,营造全民参与自然保护的浓厚氛围,让每位居民都化身绿水青山的守护者。
2025年以来,雷公山保护区开展专家讲科普进校园1次,进自然3次,进乡村1次,进展厅4次,进社区5次,共惠及1000余人。
三、问题不足
1.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展示中心及动植物标本室面积较小,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教育需要。尤其是动植物标本室空间狭窄,通风换气条件较差,参观体验感不够。
2.科普工作集中在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较多,真正邀请人员走进自然开展自然教育的次数较少,且目前开展的自然教育活动形式内容较为单一,欠缺体系化和专业度。
3.科普队伍基本为兼职科普人员,日常工作较多,用于钻研科普活动的时间较少,科普内容不够丰富。且队伍人员大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和针对性地培训,讲解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
四、工作建议
1.建议省科协等有关部门能够到相关科普教育基地实地指导,帮助教育基地找出不足、补齐短板。
2.建议省科协举办有关科普讲解能力培训,组织各基地专兼职人员代表参加,不断提升科普人员服务能力水平。
3.建议省科协举办全省教育基地经验交流会议,邀请荣获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单位传授工作经验,促进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共同进步。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025年6月1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