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雷公山保护区“四举措”认真做好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不断筑牢生物安全防线。
一是设立专门机构,明确专人负责。设立雷公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成立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野猪非洲猪瘟监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等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办事机构和专业人员,确保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有人抓、抓得好。目前,从事野生动物收容救护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及林管员2人。此外,六个基层管理站林政员及护林员都是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员和参与者。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工作保障。加大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安排一定经费,不断推进收容救护规范化。目前,已建成具备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条件有办公楼、野生动物临时收容救护点1个、兽类救护点1个、鸟类救护点1个野生动物笼舍1个等基础设施,相关设施设备及救护器械、药品趋于完善,为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提供了保障。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保护意识。在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6.5”环境日、科技活动周等重要节庆节点,充分利用保护区宣传教育系统、广播喇叭、悬挂横幅、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宣传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农户“四进”活动,大力宣传林业法律法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知识,不断提高辖区群众生态保护意识。2021年以来,共开展科普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四进”活动10余次,悬挂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展板(挂图)80余幅,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00余份,宣传教育群众1000余人次,接待省内外专家、师生参观科普展示厅、观看科普宣传片及参观自然教育基地700余人。
四是规范工作程序,确保救护成效。对送救的野生动物,建立收容救护台账,详细记录野生动物健康状况以及救护、放归自然等情况。按照各类野生动物生活习性,安排专人负责科学投食喂养、圈舍卫生打扫,保持圈舍清洁等工作,给予它们充分照顾,并根据野生动物救护治疗恢复情况,适时采取野化训练,具备野外求生能力,就让它回归大自然。对因伤势过重,已失去野外生存能力的,就在救护中心野生动物饲养园内饲养,给青少年提供科普宣传之用。2021年以来,共收容救护各类野生动物103只,经过收容救护后放归野外61只。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灵猫、海南鳽2种6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林鸮、豹猫、鸳鸯、画眉等15种83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